水体生态修复与构建
众所周知,全球面临着严峻水危机,直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预测,到2025年,全球有一半人口将面临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清洁、充足的水变得尤为宝贵。全球性和区域性水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水生态环境科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及水体治理取得了较大进展,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也不容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受污水体未能完全消除,水环境治理中水域生态系统构建仍未有效解决,水系缺乏统筹保护, 尚未构建水域与陆域、沿岸与流域联动的大保护布局,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非常迫切。
水环境的治理正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单一技术走向集成技术,保护修复从局部向系统化和高层次转变,如对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制定了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和水质指标,进行整治效果评估,包括公众满意度和长效机制建设,周边群众满意程度,让治理工作到位;不做“一次性”工程,地方政府长期持续性协同管理,只有长效机制才能成为周边群众长期满意的基础和前提。彻底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构建完善城市水系统和区域健康水循环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河湖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
特点
自然性、适用性、整体性、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与长效性等。并且水体生态修复是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水体环境污染是多介质的交互作用,水、气、土壤之间相互影响。
生态技术为主,理化措施为辅,强化多学科,多因子技术集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相结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动态分析,长效协同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水制宜,因势利导,安全健康,循环利用,科学管理,系统建设,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河湖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
①现有河湖水域海绵体的有效保护
第一,科学管控城市河湖水域的空间。以城市水系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为依据,将自然水域的规模、边界以及范围准确地明确下来,如湿地、湖泊、坑塘、河道以及沟渠等
第二,通过确权划界保护涉水敏感区。将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下来,在此基础上进行确权划界,将界桩、警示牌以及界碑的大体位置和数量分别确定下来
第三,隔离防护重要的区域。通过对城市岸坡工程水文情势和地质条件的科学分析,如湖泊和河流水系等,采用生态且安全的形式防护那些水深比较大、水利比较急湍且抗冲击性能不高的凹岸,还有极易受船航行波影响的崩岸地段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警示标志的设置,来实现对河湖水系安全的科学检测和管理。
第四,必要的监测和监控措施。将一些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海绵体的有力保护,以此将监控位置、信息以及方案要求明确提出来,对保护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② 受损河湖水域海绵体的大力修复
第一,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的重建。在将现有从城市河湖水系基本情况都全部了解的情况下,实现对防洪与排涝安全的极大满足,通过采取生态化的措施来实现对已经渠化河道、衬砌河床以及刚性护岸护坡的科学改造
第二,河湖水系的大力恢复。实现原有排水沟渠管护范围、长度以及数量的恢复,从那些被侵占的河湖滩地中退出来,并且将部分阻断水流连通或者被废弃的闸坝设施拆除,实现对河湖水系滨水带自然状态与生态功能的极大恢复
第三,实现对严重污染水体的修复。本身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减少、内源污染治理以及外源污染截导的原则,通过治理力度的增加,来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尽快修复。
第四,小流域治理城市清洁。以城市雨水回流特征为依据,以小流域为单位治理城市的清洁,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来实现城市面源污染的极大削减、水质的净化以及环境的美化。
③ 城市河湖水系海绵体的适度拓建
以城市规划和水利建设的要求为依据,对城市的空间布局、河道、蓄水能力、水文情势以及沟渠水系过流等进行客观分析,通过采取堆积物和河道底泥清除、沟渠宽度扩大等趋势,实现对各种问题的解决